清酒之心是代表我對釀造清酒的初心,當中有許多脈絡可循,但最終仍回歸到我內心的核心價值,無關對錯,也僅是連結到自己對於理想的實踐。
(一)開端
身邊許多人都會問我,為何會到日本學釀清酒?
我想大概是從自己愛喝酒開始,而喝酒是愛那種開心的氛圍,大家一起喝酒快樂談天談地!酒是一種特別的催化劑,也是一種有趣的載體,承載不同穀物果實,與菌類產生質變下的純釀,擁有如此多變的風味。當中並已發酵產生的酒精,帶給人感官上的變化,著實是一種令人著迷的液體。
為何是清酒?
大概要先提到日本,日本是我到過最多次的國家,也是我懵懂學習階段接觸最多的國家。大概跟那個年代成長的人一樣,看著日本連續劇,玩著日本遊戲,翻看著日本漫畫與文學作品。對於這國家有點熟悉又充滿更多興趣,所以出國的選擇都是往日本去。大概是去完京都後,喝了幾瓶當地的清酒,驚覺跟我喝過過往在台灣喝到的清酒,有很大的差異。陸續幾趟的不同嘗試,再深入了解後,讓我深深喜歡上這用稻米釀造的風土之酒,也開啟這段學習的旅程。
(二)發想
從我大學念森林系開始,環境保護一直是我核心價值,因為踏入山林的那一刻,就會很深刻感受環境對自己的內心的影響,所以為環境盡心力是我一直想做的事。繼第一份工作從事生態調查後,也陸續接觸相關工作,在工作中也發現自己知識上的不足,也剛好考上花蓮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,在讀書中也開啟我跟農業的緣分。
為何是農業?環境保護在於自己心中價值其實也有很大的拉扯,從一開始也會支持去人化的生態保育,崇尚自然的保育環境,但是人類是環境保護最大的問題,也是環境必要之惡,因為人無所不在,所以去人化的環境保育政策思考,就會顯得有點不切實際。
農業是人類現階段所有產業活動中,可以思考最大永續循環,與最小環境衝擊的產業,因為從事農業生產後的土地,最容易恢復到自然的狀況,這種可復原的產業模式,同時也是與人類生存最密不可分的存在,所以當思考到人與環境的平衡時,農業的發展思考是最能實踐到保育與發展的共存,因為環境需要保育,人類也需要生存。
(三)實踐
當自己到花蓮唸環境教育之初,還沒連結到農業,是因為某些因緣協助花蓮友善小農成立農夫市集進行推廣時,才開始大量接觸農業。期間與自己心中價值進行一連串辯證,確立農業是我未來想要發展,碩士論文也是研究農夫市集的發展,也從頭去梳理自己對於農業的認知。
畢業後從事環境工作一年之後,也進入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服務,從事農業議題的倡議推廣,而這兩年時間是我更全面了解農業發展精華時刻,也因為深入了解知道農業問題所在,起身往下一步回土地實踐行動。
農業有很大的問題,是農業生產的現場越來越少人。因為社會進步發展人們都移往都市生活,當中都市提供相對便利的生活與較多的工作機會。整體社會發展一直圍繞城市發展思考上,農業與農村是被犧牲與遺忘的一群,連自己的思考也被城市的框架給侷限。所以回到農業與土地生活,是對於實踐的第一步,也是一切行動的開始。
(四)連結
對於農業生產自己也只有一些粗淺的認識,所以學習耕種與農產加工是是我行動的第一步。因為在生產端耕種與加工是密切配合著,學習耕種我回到花蓮找認識的農友學習,從2015年7月到10月近3個多月的時間,而加工我則接回我的初心。
上網搜尋學習清酒釀造的可能,誤打誤撞下聯繫到一間位於日本岐阜縣的酒造,於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進行2個多月的學習,這半年的時間我回到離土地最近的地方,用身體重新學習。
回國後,緊接著就是從台北移居至花蓮,回到土地的自己,一開始真的有務農維生的想像。但是種種的考量逼迫自己面對現實,也重新思考自己在於農業的定位。
回憶起一位教我務農的何老師說:你不適合務農,你要去幫忙農友。
自己沒辦法甚麼事,只能先把可以維生,又比較感興趣的事放在前面。移居花蓮這一年不斷摸索,也不斷嘗試,利用業餘時間盡量去連結有興趣的事,而有釀造這樣結果的產生。